略谈七言嵌字联的作法

顾名思义,对联,就是由两组互相对仗的句子所组成的联合体。要讲七言嵌字联的作法,先得了解对联的一般格律要求。从对联格律来说,其两大基本要求就是:词性对仗和平仄协调。


略谈七言嵌字联的作法

对联格律的第一大基本要求是:词性对仗。这也是对联格律的核心要求,因为对仗性是对联的本质特征。这一点,即使是初学者也必须加以掌握,否则,你写出来的东西可能就根本谈不上是一副对联。所谓词性对仗,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说白了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以及副词对副词、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等等。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不过,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甚至个别虚词和实词之间也可以通融。因为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语的性质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比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比较严格。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举一副众所周知的工对如下:

书山-有-路-勤-为-径

名-动-名-形-动-名

学海-无-涯-苦-作-舟

 名-动-名-形-动-名

对联格律的第二大基本要求是:平仄协调。这个要求往往成了区分初学者和入门者的标志。大多数对联爱好者之所以还没有入门,就是因为平仄问题。换言之,平仄问题犹如一道门坎,将大多数初学者拦在了门外。因此,要真正懂得对联,就必须懂得平仄。所谓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交替和平仄相对。广义地说,还包含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平仄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可以运用“古四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也可以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通俗地说,就是在“新四声”中的一部分平声字(比较常见的约200来个字),如:发、捷、格、德、达、识、说、国、绝、集、俗、出、泽、黑,等等,按照“古四声”,则属于仄声(入声)字。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古四声”和“新四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最好不要同时混用两种标准。

对联平仄方面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平仄交替,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也就是通常所谓的2、4、6交替,也叫1、3、5(非音步位)不论,2、4、6(音步位)分明。这也是对联格律与古典诗词格律之间的共同要求。现分别以诗、词、联举例说明:

朝辞白帝彩云间

 ○ △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 △

两岸猿声啼不住

△ ○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 ○

滚滚长江东逝水

△ ○ △

浪花淘尽英雄

○ △ ○

是非成败转头空

○ △ ○

青山依旧在

○ △

几度夕阳红

△ ○

书山有路勤为径

○ △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 △

相对于平仄交替,平仄相对更能体现对联格律的特色。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联与下联的各音步位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它与平仄交替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 △

其中,上联的“山”对下联的“海”,上联的“路”对下联的“涯”,上联的“为”对下联的“作”,就是平仄相对。当然,对联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借鉴诗中的相粘格式,形成特殊的“相粘格”,即上联与下联的各音步位之间,不是平仄相对,而是平仄相同(相粘)。如:

两表酬三顾

△ ○

一对足千秋(尤俊题成都武侯祠联)

△ ○

对于七言联来说,除了平仄交替和平仄相对之外,所谓其他一些平仄问题,主要是两点:

1、避免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此要求的核心是:上联与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联和下联的联脚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一般来说,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个字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联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虽然也有少量对联上平下仄收尾的,如: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撰)

但是,这种情况一般应以特例视之,不是正格。

2、避免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宝剑锋从磨砺出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在着重讲了对联创作的两大基本要求(词性对仗和平仄协调)以后,下面回到七言嵌字联的作法上。嵌字也叫嵌名,是指将特定的名称(多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专用名称)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广泛的对联手法,尤其是在人名题赠联中用得较普遍。嵌字联多为七言。除了七言在汉语中是最常用的句式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为了突出所嵌之字,嵌字联一般不宜太长,否则无形中会影响嵌字的效果。所以,嵌字联以七言较为常见,也较为适宜。

嵌字的具体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种。在此只介绍几种常用的嵌字法。大体上,嵌字可分为整嵌、分嵌和散嵌。整嵌,就是将某一名称(多为两字)不拆开而完整地嵌入。但整嵌法用的不多。嵌字法用得较多的是分嵌,也就是将名称(多为两字)拆开,分别嵌入有关位置。分嵌的格式多种多样, 以七言联两字分嵌为例,从第一字至第七字,分别称鹤顶(凤顶)格、燕颔(凫颈)格、鸢肩(鸳肩)格、蜂腰格、鹤膝格、凫胫(雁翎)格、凤尾(雁足)格。现以家父肖玉苍所撰《七唱桂林》为例,将上述格式分别举例如下(嵌“桂林”):

桂子飘香清肺腑

林荫夹道悦宾朋(《一唱桂林》,鹤顶格)

丹桂虬枝欺鬼斧

琼林洞府仗神工(《二唱桂林》,燕颔格)

喜斟桂洒延嘉客

笑饮林泉涤俗襟(《三唱桂林》,鸢肩格)

森然八桂甲天下

宛尔千林隐洞中(《四唱桂林》,蜂腰格)

吟诗共醉桂花洒

览胜同披林壑风(《五唱桂林》,鹤膝格)

此地常招折桂手

今朝独有植林心(《六唱桂林》,凫胫格)

拿云有志攀丹桂

射月无弓挂绿林(《七唱桂林》, 凤尾格)

另外, 比较常用的两字分嵌法还有蝉联格(一字嵌上联之末,一字嵌下联之首),如:

事业创新须有绍

根基夯实定能成(嵌“绍根”)

呕心沥血育桃李

强志博闻通古今(嵌“李强”)

魁斗格(一字嵌上联之首,一字嵌下联之末),如:

青出于蓝成大器

后来居上立高峰(嵌“青峰”)

嵌入上下联非特定位置的格式多用于嵌三个以上的字。如:鼎峙格(将三个字嵌入上下联非特定位置,形成三足鼎峙)、碎锦格(将四个以上的字分嵌于上下联非特定位置)等。当然,如果仅将名称拆开,嵌入任意之位置(不一定分别在上下联,也不一定嵌在特定的位置),也未尝不可,姑且称之为散嵌吧。实际上,也可将所有那些无规律性的嵌字法,全都笼统地称为散嵌。

最后,要说明的是,在嵌字格中,对所嵌之字(词)的词性对仗,要求可以宽松些。

查看更多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dl.zidianfy.com/duilian_5190/
网友关注对联
精品推荐
热门对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