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的人讲迷信:鬼能害人,神能福人。所以早就有驱鬼迎神的种种活动,特别是在阴历元旦即春节期间。古文献上,有:桃卯、桃印、桃板、梅符、仙木等等。《六帖》曰:“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玉烛宝典》则曰:“元日造桃板著户,百鬼畏之。”后世,纸张多起来了,就用纸代替桃木板,但仍然画上门神,即所谓神荼与郁垒。
汉语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所以远古就已有对句;据推测,汉族从夏朝起就有文字,对句也因此渐渐发展;但是很长期间都还没有门边贴的对联。
《蜀檮杌》及《宋史.蜀世家》都说: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王孟昶统治天府之国,物产丰富,生活奢侈,又爱粉饰太平。他命令文臣,给宫门口的两块桃符(桃板),写一副对联。献上之后,孟昶看了都不满意。这是有文才的亡国之君,于是他提笔写了这么一副: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一般书上,都认为这是门联(楹联)、春联的开始。到了明清时代,各种对联,都盛行起来了,经过民国,到新中国犹未衰。
陈云瞻撰《簪云楼杂话》说: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于)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陈氏说春联始于朱元璋,其实,是错误的,原因在于他不知后蜀孟昶已在成都写过春联。但他这段话,倒说明了明朝初期,春联已在南京盛行
在旧社会还有一副常见的春联:
爆竹一声除旧岁
桃符万户换新春
这原是利用北宋王安石的诗句而构成的。
此联,解放初期,也有人改成六字联: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近代的“桃符”,就非指“桃板”,而意味着红纸墨字的春联了。下联“更新”也可改作“迎新”或“迎春”。
王安石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屠苏”大概是象艾蒿一类的草,古人认为可以驱邪气。用此种草浸的酒,叫“屠苏酒”。《通雅植物》说,隋唐之际,名医孙思邈有屠苏酒方。古人元旦全家中,最小的现先饮,最老的最后饮,可能是重视新生力量之意。所以,苏东坡诗云:“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醉后饮屠苏”。日本到近代还饮屠苏酒,又有屠苏延命散。他们说屠苏方是三国名医华佗的处方,有防风、白术、桔梗、肉桂、陈皮等。
王安石诗说:“春风送暖入屠苏(酒)”,“送”“入”二字都妙,所以是好句,不禁令人想起东坡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两句,都使人感到春的消息、春的暖流。
请看这副对联:
政策暖心头,生无穷力量。
江山来眼底,看大好春光。
春联,一般都有横幅,贴在门楣上。例如:
欢度新春 欢度佳节 东风浩荡 大好形势 建设四化 同心同德 红心向党 红旗映日 安定团结
写春联的纸与墨也是有讲究的。
写春联,须用红纸或“虎皮纸”,墨汁要用不臭的。
在墨汁内,略加咸性物质,比如:洗衣粉、肥皂水、茶或酒,则墨更能渗入纸里。
如果用中药白芨煎水磨墨写对联,则虽经风吹日晒雨打,墨色也不褪。
(摘自《对联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