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不拘平仄的对联属于正格

目前联坛似乎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即凡是对联必须讲究声律平仄,如果对联不拘平仄(只保持联尾上仄下平),那就不合“联律”,是“病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吗?它对楹联文学的发展是有益的吗?对此,我觉得应当认真探讨。弄清是非、利弊,以利于对联文学的建设和对联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也谈不拘平仄的对联属于正格

前不久,刘福铸先生在《平仄和对仗在律诗和对联中的地位有别》一文中说:“对联的灵魂就是‘对’。因此一副对联,只要对仗工稳,即使联内平仄不合有些人制定的律,仍可成为佳联,仍可认作正格的对联。”他还列举了大量不拘平仄的对联作为例证。可见他的观点是有根据的,是站得住的。不过,这个联学观点并不是刘先生最早提出的。但由于他运用了对联与律诗相比较的方法,并抓住了两者的本质进行分析和阐明,使得论证十分有力,结论也更加不可动摇了。

较早确认不拘平仄的对联也是属正格的当代论者,据我所知有吴直雄先生。他在《楹联作法纵横谈》一文中,在关于楹联的种类一节里,首先“以平仄来分”,把对联分为“平仄协调的楹联”和“不拘平仄的楹联”两类。他列举了大量联例佐证,并说“到了近现代,这种不拘平仄的对联更是灿若繁星,艺术珍品随处可见。”他还指出了这类楹联的优点和发展趋势,认为它“愈来愈显示其生命力”,“正在联坛中奋起,力争其应有的一席之位。”(见汪少林主编《中国楹联鉴赏辞典》第560-572页)这是吴先生于一九九○年写的,至今已近十年。遗憾的是不拘平仄的对联不仅未能争得“应有的一席之位”,反而处境每况愈下,几乎要被开除“联籍”了。

不拘平仄的对联有如此遭遇(这对楹联文学的发展当然不是幸事),原因何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有两个:①有的人认识上有偏颇,把律诗与对联混为一谈,并以个人的偏爱,片面地为对联制订格律,著书立谱,影响不小。②对联学对这个问题研究不够,甚至有重大疏漏和缺陷。因此,为了使不拘平仄的对联的正格“身分”得到充分的确认,以便争得联界的共识,争得其在联坛应有的一席之地,这就有赖于在事实证明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使其结论具有科学性。

其实,从联学理论高度来看,不拘平仄的对联属于正格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因为:

①从对联的本质看,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它的根本特征是对仗,对仗是它的生命。可见声律方面的拘不拘平仄,理应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自由选择。不拘平仄,当然也不会影响对联的艺术特色,乃至影响对联的生存。在这方面,对联与律诗的情况是迥然不同的。对此,在上引刘福铸先生文章中已有充分的论述,这里不作重复了。

②从对联文体的演进看。对联脱胎于律诗,当它还处于律诗的“衍生文体”时,声律无疑应视为对联的格律,然而“由于对联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各类文体的特点,句式节奏语气风格穷其变化”,并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时,“源于律诗的严格的声律限制因不适应这种变化而一直处于被淡化的趋势中。事实上,在古文及口语节奏的对联中,所谓声律,已经宽泛到仅注意末字平仄的地步。声律只能被视为……一种‘对联技巧’,若仍视其为必须遵守的对联格律,便是一种理论上的滞后。”这是刘太品先生在《联学管窥》中的一段话,讲得非常精辟。他以大跨度的历史视角,从对联文体演进的历程中寻找规律,揭示了声律正被淡化的趋势,阐述了片面固守律诗的声律对楹联发展的危害性,并把声律从对联格律中分离出来,降为一种“对联技巧”。这是切中肯綮的独特见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承认非声律联属于正格,把前进了的对联文体,硬是桎梏于早已跨越了的历史阶段,试问这难道是有远见的明智之举吗?

③从文学发展的一般趋势看。“当今的文学艺术多以视觉为先导,以意境为核心,声律已退居其次。过分强调声律必害其意,这一点在国人中间早已成共识。”这是于非鱼先生提供的重要信息,值得联界高度重视。他还以沉重的语气指出:“对联的声律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对联走向柳暗花明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见《对联》杂志1999年第1期第22页)于先生自谦是“门外观联”。其实,旁观者清。世上许多事情,圈外人往往比圈内人看得清楚。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文学艺术发展中淡化声律的一般趋势,联界岂能熟视无睹?难道不能从中得到启迪,做点反思并作出应有的判断?

④从语言的发展变化看。如今用古四声写的声律联,尽管平仄相谐,但用没有入声字的普通话读起来,已不都是平仄相谐了。这就出现了形式上平仄相谐而事实上平仄不谐的情况。既然这种事实上的平仄不谐可以容忍,作为合格,那么直截了当的不拘平仄的对联,又为什么不能认为是合格的呢?

总之,通过上述不同角度和层面上的分析和论证,不拘平仄的对联属于“正格”的观点,确是无可置疑,无可争辩的。这个联学观点的确立,也是对联坛某些人片面宣扬“从严要求平仄”的观点的有力辩驳。确认不拘平仄的对联属于正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它可使非声律联名正言顺地争取与声律联同等的生存权、应征权、参赛参评权和发表权,井使这两类不同形式的对联互相共存,互相比美,互相促进,从而有利于实现联界久所期待的对联艺术的多样化发展。

②非声律联由于没有声律的限制,避免了创作中经常遇到平仄与修辞、平仄与对仗的矛盾,使创作的自由度拓宽了,便于作者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捕捉灵感,抒发情思,构建意境,塑造形象,并产生佳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联坛呼声颇高的“松绑”要求。

③非声律联因无声律的限制,使得雅俗共赏的对联艺术,更加通俗,贴近群众,它使原来不熟悉声律而受阻于创作门外的爱好者,比较容易地步入创作的行列。这亦为对联文学的发展,扩大了群众基础。正是:

格律遵循,但求对仗工和稳;

技巧活用,不计四声仄与平。

查看更多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dl.zidianfy.com/duilian_1153/
网友关注对联
精品推荐
热门对联推荐